个人信息

发送短消息 加为好友
姓名: 吴诚
领域: 生产管理  仓储物流 
地点: 广东 深圳
签名: 采购与供应链管理博士,咨询顾问,培训讲师。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336
  • 博客访问:225144

专家文章

关于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分析及研究 2012-12-05

一位同学的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博士作业,供分享: 

 

关于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分析及研究

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从系统的观点与集成的思想出发解决企业与环境之间的冲突,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管理模式。随着自然资源的逐渐枯竭和环保问题的日益严重,传统粗放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和资源浪费,制约了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企业要真正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微观经济主体,必须建立环境管理体系,使其经营活动、产品和服务的每一个环节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化,成为一种使生态、经济、社会三大利益相统一与最优化的组织。绿色供应链管理将可持续发展联结为一个互为因果的有机整体,是一种资源节约型和综合利用型的生产方式。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产生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绿色经济系统的重要一环。

一、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涵义及内容

绿色供应链管理源于供应链管理思想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可以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在整个供应链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绿色供应链管理就是在供应链管理中考虑和强化环境因素,具体说,就是“通过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以及企业内各部门的沟通,从产品的设计、材料的选择、产品的制造、产品的销售以及回收的全过程中考虑环境整体效益最优化,同时提高企业的环境绩效和经济绩效,从而实现企业和所在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将环境保护与供应链管理相结合的新的企业管理理念,其核心思想是在供应链管理的关键业务流程中综合考虑环境保护和资源的优化利用,具体说就是在供应商、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和回收商等各个环节都应当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从而使供应链中各企业共同赢利,增强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的管理模式。

首先,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失衡等令全球瞩目的问题,绿色供应链管理成为解决问题的有效模式。

其次,人类社会正在实施全球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质上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现代企业的体现。

再次,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将有效解决“绿色壁垒”,为我国企业提高产品“绿色度”和国际竞争力,减少不必要的贸易纠纷,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提供重要的保障。最后,绿色供应链倡导绿色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合二为一,兼顾当代与后人的利益,将有助于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引导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配置,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二、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1.我国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企业的快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急剧增加,导致了对环境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生态系统的破坏。而企业生产的末端处理方式也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导致污染高、投入高、产出低。此外,我国已是WTO的一员,中国企业要走出国门、参与世界竞争,面临国际上更严峻的“绿色壁垒”的挑战,必须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就显得格外重要。

有调查显示,目前中国企业在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践中更关注实施企业内部环境管理,其累计贡献率达到45.5%,其次企业对选择供应商及供应商在环境管理方面的合作也比较关注,但系数只有8.9%,这也说明中国企业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绿色采购对企业环境行为的影响;投资回收的贡献率为8%,整体上来说,我国绿色供应链管理尚处在起步阶段,还没有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

2.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领导人心态方面的问题。对于物流、供应链、绿色供应链等概念的研究近几年才在我国兴起,目前我国很多企业领导人对绿色供应链的理解也就仅限于概念上,至于本企业是否要实行绿色供应链管理以及如何实行绿色供应链管理还是没底。甚至有的企业领导人觉得绿色供应链管理属于极其高深的管理理论,只有大企业才有理解实施的必要,一般的中小企业是没必要也没有实力了解实施。这些无形之中也阻碍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发展。

3.制约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因素分析

绿色供应链管理之所以在我国制造企业中发展缓慢,其制约因素可以归结为企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方面。

首先,企业内部存在制约因素。第一,成本和收益的困扰。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可能投入的成本包括人力成本、资产成本、信息成本以及物流成本,并且供应链上其他成员企业也必须为实现绿色供应链付出一定成本。这些成本的投入是否能为企业带来预期的收益,是很多企业首先要考虑的问题。第二,由于在绿色供应链管理中引入了环境管理,所以绿色供应链企业之间对信息集成与共享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如原材料产地、供应商信息、产品成分等重要商业信息都将为供应链上成员企业所共享,因此,企业必须考虑到道德风险和企业安全。如何使供应链上的各企业以有效的方式共享环境信息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由于以上两方面的原因,再加上对于绿色供应链管理概念和理论的不熟悉,多数企业在确立企业战略之初就排除了绿色管理这一指导思想。

其次,企业外部存在制约因素。第一,供应链实施绿色管理思想没有得到普及,从政府部门方面看,大多数政府部门仍然关注供应链末端环境治理工作,不能积极引导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从企业经营者方面看,由于缺乏相关法规和跟踪监督管理,企业环境污染引起的经济成本远小于实施绿色管理引起的管理成本,因此阻碍了企业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从消费者方面看,消费者片面追求产品是否绿色、是否安全,而对于企业供应链的物流环节是否绿色并没有足够的重视,因此不能给予企业足够的压力和动力去改变自身供应链上存在的环境问题。第二,我国企业在物流方面法律制度不完善企业物流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形成巨大的社会成本,而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能够将这些成本内部化,从而推动企业采取环保措施。第三,我国暂时没有形成成熟的物流标准,目前我国各地区各部门都有自己的标准,缺乏统一标准,有些方面虽然有国家标准,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而没有得以普及应用。而我国对于物流活动环保方面的标准就更为缺乏,致使我国企业至今没能形成绿色管理的观念。

三、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发展的策略选择

1.发挥政府在绿色供应链管理中的引导和规制作用

绿色供应链的运营中如果没有政府行为的发生,则市场机制不能保证其行为主体采取与环境相容的措施,也就不能实现绿色供应链运营的目标。政府可以通过增加对有污染活动的税赋、减少收入所得的税赋、采取排污费、使用费、排污权交易等做法来使得行为主体的私人成本等于其社会成本,同时制定严格的环保法规和相应的监督惩罚措施,政府应从政策上引导和鼓励企业进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践,给以一定的政策保护和资金奖励。

2.改革企业内部环境

第一,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取决于企业领导人的决断力和创新能力,而目前大多数企业领导人对其概念和原理并不了解,因此,企业管理思想质的突破应该首先从企业领导人观念的改变开始。这就需要企业领导人提高学习能力和个人素质,了解新理论和新趋势,更新观念。企业管理人员要研究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学习其他企业成功经验。比如一些具体的行业案例,尽管它处于特定的行业,具有自身特点,但是就每个成功企业所实施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本身来说,一些具有普遍性的策略和措施值得我们借鉴。第二,我国企业应该积极申请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系列标准认证,规范自身物流活动,同时有助于我国企业冲破绿色壁垒,开拓国际市场。同时,应该积极应用电子信息技术,重视系统升级,构筑和不断完善物流信息平台,形成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技术支撑。第三,我国企业应该积极开展物流外包业务,应用第三方物流服务,并与之建立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整合优化供应链,做好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基础工作。第四,企业应主动与供应商及其他合作伙伴在环保方面进行经常性的合作与交流,如供应商会议、环境论坛、供应商培训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增进绿色供应链下相关企业之间的理解和合作。第五,建设绿色企业文化。企业应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环境优先意识,通过广泛的宣传、培训,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环境标准,塑造企业的绿色形象,建设绿色企业文化。

3.在企业确立绿色供应链管理战略地位,领导重视,全员参与

绿色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它要求企业着眼于长远利益,以整条供应链为出发点,要求各成员树立其集体协作、信息共享、友好配合的团队精神,这就要求高层领导要转变观念,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意识。研究表明,高层主管作为企业经营思想和战略的制定和执行者,其价值观与信念对绿色供应链管理具有主导作用。当前,环境保护意识观念日渐深入人心,来自各国政府与公众的相应压力也将愈来愈大,企业领导者要使企业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审时度势地将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确立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增强企业的参与意识,并通过自身的身体力行不断向员工传播和灌输,让企业员工了解企业对环保的重视,以期建立共识,促使企业经营的行为方式发生改变。企业在决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时,应仔细分析自身的状况,要从承载能力和实际出发,既能解决企业急需的问题,又能以较快见效的环节作为突破口,明确认识实施目标,确保成功。加强企业内部管理,重新思考、设计和改变在旧的环境下形成的按职能部门进行运作和考核的机制,有效地建立跨越职能部门的业务流程,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浪费、节约能源和减少环境污染。企业部门在考虑环境优化问题时,不应把眼光仅放在本部门,而应该明确本部门在绿色供应链中的位置,使本部门的行为符合整体环境价值最大化的要求。强化企业领导和员工的环境意识,企业高层领导转变观念,积极地把经济目标、环境目标和社会目标恰如其分地同供应链联系在一起考虑。要引导每个员工了解企业的环境目标,认识到绿色供应链管理为社会和企业所带来的长期回报,理解企业实施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重大意义,自觉协助设计、改进供应链环节,明确自己在供应链中的作用。每一个员工通过实践努力,使绿色慢慢变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树立企业绿色形象,打造产品绿色品牌。

4.进行绿色供应链管理业务流程重组,构建绿色供应链企业战略联盟

一般情况下,企业建立或完善绿色供应链管理都是在原有传统供应链的基础上进行的,对供应链的改造不应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也应包括供应链上的供需合作伙伴。业务流程重组的全局性、系统性的重构帮助企业优化整个供应链的业务流程和信息流动,使整个绿色供应链最大限度适应市场竞争和环境要求,以追求绿色供应链的全局最优。在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时,应考虑我国国情,不能武断地将那些未满足环保要求的供应商排斥在外,应积极与供应商和分销商建立新型的战略联盟合作伙伴关系。绿色供应链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仅是一种信息和利益的共享关系,而且也是一种标准和意识同步的协议关系。合作可以通过共享技术和共享知识来促进创新,能分担成本和风险,促进环境信息的交换。绿色供应过程要求供应商根据制造商本身的资源与能力、战略目标对评价指标进行适当调整,设置的指标要能充分反映制造商的战略意图,形成与制造商在企业文化与经营理念上对环境保护的共识,实现供应链成员间战略伙伴关系。绿色供应链企业战略联盟是在行业内或行业间建立的一种实施“绿色”管理的企业联盟,它不仅是一种信息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集合体,而且也是一种标准和意识同步的标准集合体。绿色供应链企业战略联盟的建立,可以提升结盟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使传统意义上的企业与企业间单个的竞争,演变为一种规模化的竞争,即一条供应链与另一条供应链的竞争,进而达到供应链上所有企业的综合成本最低、市场应变能力最强、顾客让渡价值最大的效果。

5.科学决策,分步实施

企业在考虑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时应仔细分析自身及行业的特点,对本行业或相关行业的领先企业进行学习调研,也可聘请有经验的咨询机构或管理专家组成规划小组,结合企业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规划和目标,分步实施,由“单点”到“小链”,由“小链”到“长链”,循序渐进地推进绿色供应链管理。首先,企业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明确在绿色供应链中的定位,选择急需解决又能快速见效的环节作为突破口,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其次,要分析确定供应链的环境影响因素再次,针对实际情况,制定改进措施。最后,还要建立有效的测量评价体系,对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绩效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

四、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企业在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时必然要考虑自身利益的问题,但其着眼点是放在短期利益上还是着眼于长期利益则非常重要。关键是这种收益的显现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有时在短期内甚至是负回报的。因此,企业应正确处理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把目光放得长远一些,不要为一时的假象所迷惑,坚持自己正确的战略选择。

2.点与链。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最终结果是整条供应链的绿色化,可是在实施的初期首先要解决好的还是单个企业的绿色化问题,只有一个企业一个企业的逐步实施,才有可能实现供应链的绿色化,即先点后链。企业切不可因对绿化整条供应链缺乏信心而轻易放弃,也不应贪大图快,妄图一步到位。一个成功企业的带动示范作用比无数的说教有时更能发挥作用。

3.软件与硬件。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既有赖于科学工艺和先进技术的运用,更关键的是要靠科学的管理手段做保障。在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过程中会引入大量的先进工艺、设备及技术,以节约能源、优化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这对于改善企业的环境绩效将起到重要的作用。然而,如果企业的管理出现问题,特别是人的素质,无法适应先进的工艺和技术的要求,那么企业的绿色度同样会受到制约和影响,甚至导致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功亏一篑。所以,我们在考虑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时要软硬件并重,协调好二者的关系,以发挥最佳的效应。

总之,企业供应链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在我国正处于初始阶段,在这个阶段,企业就更应采取主动提高环境管理意识与国际接轨,积极树立绿色观念,把绿色融入到企业的供应链建设中去,清楚认识到绿色供应链管理不但能为社会创造环境效益,而且能为企业树立良好公众形象,扩大其产品市场并节约成本,从而会使企业获得更大经济效益。

推荐
采购与供应链管理博士,咨询顾问,培训讲师。
类别:供应链管理 |   浏览数(1196) |  评论(0) |  收藏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最多只能输入150个文字,目前已输入 0 个字。
表情 [更多]
匿名评论
登陆账号: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看不清楚,换一张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总裁网的观点或立场。